唄,即「唄匿」,單曰「唄」,

又曰「婆陟」、「婆師」,梵音之

歌詠也。引聲詠偈頌,是為讚嘆三

寶之功德,故曰「唄讚」。〔注一〕

印度原以「唄」統稱歌詠偈頌。梵

唄,顧名思義,即以梵音讚詠歌頌

佛德。

  佛陀在世時,有位精於唄道的

比丘,名兒喚作「唄比丘」、「鈴

聲比丘」、或「妙聲尊者」。名號

「唄比丘」或「妙聲尊者」不難理

解,可為甚也叫作「鈴聲比丘」?

原來他曾於過去世時,在佛塔供養

金鈴,受報感此妙聲,是以稱之。

  唄比丘挺有意思,相貌極其醜

陋,音聲卻和雅異常。好到甚麼境

界?相傳他只要一唱起唄讚,不止

是人,連牲畜也深受感動。

  《賢愚經》上記載了一則他的

軼事。一日,波斯匿王率領大軍,

來勢洶洶,準備征伐鴛仇摩羅,路

經祇洹精舍。那當兒,空中突然傳

來一陣陣悠揚悅耳、宛若銅鈴般的

美妙唄聲。剎時,兵將連同象馬猶

如入定一般,全聽得渾然忘我,駐

足不願前進。波斯匿王難掩驚奇之

色,趕緊下了象座,解下佩劍,步

入祇洹精舍探問佛陀,意欲一睹這

位妙音高手的廬山真面目,一吐欽

慕之情。只要得以見識,情願布施

十萬錢。(不愧王者,出手真大方。)

  接下來的情節發展頗有趣。佛

陀要波斯匿王先施錢,再見面。為

甚麼?呵,以防一見尊容,連一文

錢也不肯給了。果如佛陀所料,唄

比丘一現身,波斯匿王大為驚駭,

不忍再看,布施之心立刻冷了。怪

哉!聲音如此美妙,形貌怎會痤陋

如斯?波斯匿王好奇心大發,追問

底細。到底這傢伙夙世幹了啥事兒,

導致今生這種果報?〔注二〕

  佛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原

來唄比丘某一世監工建造迦葉佛舍

利塔,自己怠慢不提,竟還嫌塔太

大,趕工不及。所幸佛塔竣工後,

莊嚴高峻。唄比丘心生歡喜,懺悔

之前的過失,拿著一個金鈴掛在塔

頭,求願自己音聲美好,一切眾生

皆樂於聽聞;又預知將來釋迦牟尼

佛出世,誓願得見度脫生死。因歡

喜施鈴與虔誠求願之故,果真圓滿

所願。可因為怠工、嫌怨塔大,五

百世中,世世又矮又醜。

  形短貌醜的唄比丘竟然振聲一

唱阻驍騎,真真服了他!

  閒話暫休。以梵腔詠歎漢語,

或以漢音讚頌梵聲,兩者結構不同,

恰如以手指取食八寶粥,畢竟有些

不搭調。故此佛教傳入中土之初,

譯經古德踴躍不絕,而歌唄法門卻

未趕上流行。

  中土梵唄的起源,究竟誰是

「始作唄者」?呵,此君來頭不小,

曾作〈洛神賦〉,七步成詩,品竹

調絲件件通、騎馬射箭樣樣行。看

出來了?沒錯,正是才高八斗的曹

植(子建)!

  傳說這位大才子某日登覽魚山,

(亦名漁山,今山東省東阿縣境內。)

「聞巖岫誦經,清婉遒亮,遠谷流

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故今俗

中,謂之漁梵。」(出自《玄贊》。

原文挺美,直接摘錄。)換言之,

曹子建不單對美貌佳人過目不忘,

對美妙音聲亦是入耳不遺。他摹擬

空谷梵響,紀錄下來之後,仿而傚

之,制定梵唄六契(章),即後世

所傳的魚山梵。

  聽說學習梵唄可得六種殊勝利

益: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制

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

得胸臟開通。五、處眾不惶。六、

長命無病。(為甚又是「聽說」?

老話一句,鄙人尚未親証,不敢誑

語,聽而誌之罷。)

  現今梵唄又稱「唱念」、「讚

唄」等。最流行的是六句讚及八句

讚。六句讚一般由六句構成,故稱

六句讚。譬如〈爐香讚〉、〈蓮池

讚〉、〈楊枝淨水讚〉、〈韋馱讚〉、

〈天廚妙供讚〉、〈伽藍讚〉等。

八句讚則由八句讚詞組成,也稱為

「大讚」,多在誦經之後、或法事

中間唱之。如〈三寶大讚〉、〈藥

師讚〉、〈彌陀讚〉等。

  唄讚記譜的方法,是用點板,

並以大小木魚、鐘、鼓、引磬、大

磬、鐺子、鉿子等和聲敲唱。至於

音量大小、音階高低、旋律過門等

等,各家玩法未必盡同,通常均依

口授學習。(參考《基礎梵唄教學

課本》。)

  四年前,基於對音聲的偏好,

我在某道場學習唄讚與敲木魚。之

前我從未接觸,教本一攤開,簡直

傻了眼,上頭許多字兒我壓根識不

得唸不出!旁座大德老神在在,字

字流水般滑瀉而出。我不覺心虛,

有一聲沒一聲跟著唸字。說是唸字,

委實忒也抬舉自己,呼嚨一下就矇

過去了。要腔沒腔、要調不成調,

乾脆專心一意數板眼敲木魚打引磬。

看著容易,敲敲打打可真真不簡單。

一個疏神,立馬錯了板眼,非得收

心攝意不可。是故木魚亦稱為「定

心魚」。〔注三〕

  練習月餘,敲敲打打勉強湊付,

可一張嘴……嗐!甭獻醜了,壓根

唱不出來。拉音又多又長,不知伊

於胡底,老想到一句「嘔啞啁哳難

為聽」。慚愧!




【注一】


參考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



【注二】


原文這段文字「傳奇」意味甚濃,

不遜武俠小品。節錄於下:


時波斯匿王,大合兵眾。躬欲往討

鴦仇摩羅。路由祇洹,當往攻擊。

時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極痤陋,

音聲異妙。振聲高唄,音極和暢。

軍眾傾耳,無有厭足;象馬豎耳,

住不肯行。王怪顧問御者,何以乃

爾。御者答言:由聞唄聲,是使象

馬停足立聽。王言:畜生尚樂聞法;

我曹人類,何不往聽。即與群眾,

暫還祇洹。到下象乘,解劍卻蓋,

直進佛所,敬禮問訊。彼唄比丘,

唄聲已絕。王先問言,向聞唄音,

清妙和暢。情豫欽慕,願得見識,

施十萬錢。佛告之曰,先與其錢,

然後可見。若已見者,更不欲與一

錢之心。即將示之。見其形狀,倍

復痤陋。不忍見之,意無欲與一錢

之想。王從座起,長跪白佛言:今

此比丘,形極短醜,其音深遠聲徹

乃爾。宿作何行,致得斯報?……



【注三】


相傳魚類目不闔睛,晝夜常醒;因

此佛門中,用木料彫刻成魚形的木

魚,在讚誦時敲擊,以警惕大眾切

莫昏沉懈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