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兒點兒你幹啥?」

  「我在這裡彈琵琶。」

  「蹦」的一聲來站起,

  我可不與你三比。

  ──比不比,各人說的各人理。

  三月裡,三月三,各人穿件藍布衫。

  也有大,也有小,跳在河裡洗個澡。

  洗洗澡,乘乘涼,回頭唱個山坡羊。

  先生聽了哈哈喜,

  「滿屋子學生不如你。」



  猜猜看!這隻歌謠打那兒來的?

  猜對了嗎?這首兒歌,是從朱

自清撰寫的《中國歌謠》中採出來

的,俞平伯先生說流行於中國北方。

那時小孩子搖頭晃腦背《論語》,

肯定無聊透頂。把這段<先進篇>

裡的文章改編成歌謠,絕對讓孩童

一邊背書、一邊嘻嘻哈哈樂個不得

了。

  歌謠與《論語》原文大概對照

如下:



「點,爾何如?」

(「點兒點兒你幹啥?」)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我在這裡彈琵琶。」

「蹦」的一聲來站起。)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我可不與你三比。)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比不比,各人說的各人理。)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三月裡,三月三,各人穿件藍布衫。)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也有大,也有小,跳在河裡洗個澡。)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洗洗澡,乘乘涼,回頭唱個山坡羊。)


夫子喟然歎曰:

(先生聽了哈哈喜,)


「吾與點也。」

(「滿屋子學生不如你。」)



  點兒,不是甜點兒,他是孔老

夫子的高徒曾皙。遙想當時,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老夫子

閒坐聊天。老師嘛,就算閒聊也不

忘談些正經話,要學生們說說各自

的志向。曾點那時正在彈瑟,〔兒

歌上用琵琶代替,我猜想是為了跟

「啥」字諧韻。彈琵琶聽起來挺好

玩,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滑

稽感覺。〕由其他三人先發表高見。

子路三人皆是志在社稷的將相胚種,

說得意氣風發。孔子聽了,哂笑不

語。

  問到曾皙了。「點兒」緩緩收

音,瑟聲漸漸稀落,最後「鏗」的

一聲,停住不彈了。他把瑟推過一

邊,站起身來,開始師徒間的對談。

「莫春」,便是「暮春」,即夏曆

三月。「舞雩」,是天旱時的求雨

壇,壇上多種樹木,在上頭乘涼,

肯定舒服極了。「吾與點也」的

「與」,作「贊許」、或「贊同」

解釋。曾皙的志趣不在為官為宰,

暮春三月,帶幾個小子去河裡玩玩

水,上求雨壇吹吹風、唱唱歌,興

盡再歸家。

  嘖!真會過日子!難怪孔老夫

子要感慨,這樣的生活,我也愛呀!

  掏心說,我也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