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瓦茲(Dr. Joe Schwarcz)

在《蘇老師掰化學》一書中,講了

一則有趣的軼事。話說遊客乘坐巴

士離開死海進入以色列南部的內蓋

夫沙漠時,導遊指著豎立的石頭,

一本正經介紹:「瞧,那就是羅得

的老婆!」讀過聖經的人或許沒忘

記,羅得是一位正直的人,上帝準

備祭起天火摧毀所多瑪和娥摩拉兩

座罪惡古城前,特地先警告這對夫

婦,要他們趕緊逃離罪惡之地,只

要他們一路上決不回頭望後看,仁

慈的上帝保証不會殃及他們。可歎

羅得的妻子沒有記取夏娃的教訓,

竟然遏抑不住好奇心,沖犯了上帝

的禁忌,偷偷向後瞟了一眼,霎時

間,變成一塊石頭!導遊伸手一指

那塊石頭,遊客哈哈一陣喧笑,全

當成笑話來聽,誰也不把他的故事

當真。

  這個笑話卻讓美國西北大學一

位化學教授捉住話柄,當成任務認

真辦理。這位名喚克落茨(Dr I. M.

Klotz)的教授寫了一篇論文,投到

英國《皇家醫學會會誌》,文中引

經據典,堆砌一堆化學方程式、分

子式,當然也少不了重量級的專業

術語,利用繁複的化學分析推測,

得到一個結論:當時羅得太太很可

能變成「方解石」,那是一種常見

的礦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

  怎說?原來人體內不但骨頭含

鈣,連血液和身體組織也含有鈣元

素。另外,有機物燃燒時,必然會

產生二氧化碳。上帝降下火球毀滅

所多瑪和娥摩拉的當兒,鐵定會有

巨量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好啦,

可憐的羅得太太回頭向後看時,猛

可大吃一驚,嘴巴一張,吸進了一

大口的二氧化碳。誰想立刻引發反

應,二氧化碳同她身體組織裡的鈣

結合,形成不溶於水的碳酸鈣。所

以呢,按照克落茨博士的逐步精心

推演,羅得太太的確大有可能如聖

經所描述的,瞬間變成方解石塊。

死因可以稱之為「碳酸鈣硬化」。

  這番道理,你信是不信?不信?

呵,人家《皇家醫學會會誌》的編

輯可正兒八經把這篇論文刊登出來

呢!

  蘇老師出頭嗆聲了。這篇文章

純是胡扯,因為人體組織中的含鈣

量頂多才幾公克而已,即使會與二

氧化碳產生反應,也決無可能把整

個人變成實心石塊!然而,名校的

專業教授竟然搞不清楚這點基本觀

念?自然是別有用心啦。克落茨教

授可謂用心良苦,不惜耗費精力時

間搞出這份「笑料」,旨在証明在

科學期刊上發表「黑白講」並不困

難。專業的學術期刊猶然如此,尋

常百姓對所謂的「學者專家」發表

的言論,豈可不警而惕之呢?因此,

「在處理任何資訊時,加入適度的

懷疑,絕對是非常有益的。」可懷

疑也得有些本錢。本錢怎麼積攢?

老祖宗說過,多讀多聽多思考罷了。

所以,千萬別盲目相信專家。但是,

萬萬多聽聽真正的專家是怎麼說的。

  鄙人是十成十的化學門外漢,

下面幾本書讓我獲益匪淺。這幾本

書有個共通特色,皆是深入淺出,

妙趣不斷,有如閱讀推理小說般的

快感。




書名:蘇老師掰化學-

   懂1點化學很有用

(Radar, Hula Hoops and Playful Pigs)

作者:蘇瓦茲(Dr. Joe Schwarcz)

譯者:師明睿

初版:天下文化。2004/6/3



書名:蘇老師化學黑白講-

   懂2點化學很有用

(The Genie in the Bottle)

作者:蘇瓦茲(Dr. Joe Schwarcz)

譯者:葉偉文

初版:天下文化。2004/8/20



書名:化學元素王國之旅

(The Periodic Kingdom)

作者:艾金斯(Peter W. Atkins)

譯者:歐姿漣

初版:天下文化。1996/6/15



書名:分子博覽會-

   輕鬆瞭解生活中的化學物質

(Molecules at an Exhibition: Portraits

of Intriguing Materials in Everyday Life)

作者:艾姆斯利(John Emsley)

譯者:莊勝雄

初版:商周。2000/5/1




  再囉噪一提,Oliver Sacks 的

"Uncle Tungsten" 也挺好看的,

(Tungsten,即 Wolfram,鎢,符

號W,週期表上排名第七十四。瑞

典語,tung-重的;sten-石。)

原來這位著名的神經內科專家有一

段屬於化學的童年!(書名副題是

"Memories of a Chemical Boyhood"。)

Sacks 的筆法一向極富文學氣息,

這本自傳雖則不無斧鑿的痕跡,處

處瀰漫著過度的抒情描寫,卻也看

出作者神遊往事,用情甚深。從打

小對金屬的著迷開始,作者逐一把

風姿殊異的化學元素引入,娓娓敘

述幼小的自己如何在醉心化學的舅

舅引領下進入元素天堂,即使在二

次大戰寄宿學校的苦境中,依然浸

淫於這個幻麗卻又堅實的世界。直

至十四歲,對化學的執迷悄然淡逝,

童年告終。而在五十餘年後,友人

Roald Hoffmann 寄來一件神秘包裹,

裡頭掉出一小條灰色的金屬棒,鏗

啷一聲,敲醒作者的記憶,重燃久

遠以前對化學的熱情,從而也敲出

這本書。

  "Uncle Tungsten" 不是化學教

科書,可裡面出現的化學元素絕對

教人驚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