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心品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傳法句經》第43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43 偈的主角亦男亦女,只因一念之差,是夫也是妻,為父又為母,故事頗為曲折有趣。話說有個名叫蒐瑞亞(Soreyya)的富豪,某天由一位朋友和一批隨從陪同,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 。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Mahā Kaccāyana)正巧在城外整理袈裟衣袍,準備進城乞食。不料蒐瑞亞一看見尊者光采奪目的金黃膚色時,驀然生起邪念,暗忖:「這比丘如果是我的妻子,該有多好!或者我老婆的膚色能像他那樣就好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身體莫名其妙開始產生變化,竟然變性了!堂堂大丈夫變成美嬌娘,令他感到萬分羞恥,於是決定遠走他鄉。當時有一群人正要前往塔克西拉(Taxilā),化為女人身的蒐瑞亞用圖章戒指跟他們交易,讓他搭便車同行。這時,他的親朋好友到處尋找男兒身的蒐瑞亞,自然遍尋不著。

  到達塔克西拉後,這群旅伴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人提及同來的女士。那青年見蒐瑞亞貌美如花,且兩人年齡相當,就娶了她。婚後,蒐瑞亞生了兩個兒子。之前身為男子時,他也已經有兩個兒子。

  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來到塔克西拉。蒐瑞亞認出老朋友,派人邀他來家裡。那人無故受邀,感到十分詫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變為女人的蒐瑞亞,就問她是否認識他。蒐瑞亞答說是的,並向他打聽家鄉親朋好友的近況。那人接著告訴她關於一位青年富翁神秘失蹤的事件。這時蒐瑞亞才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把自己因為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性別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那人聽完後,建議她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於是,摩訶迦旃延尊者應邀前來接受供養。飯食訖,蒐瑞亞被帶到尊者的跟前,解釋自己如何因一時邪念而變性的原委,並懇請尊者原諒。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2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42 偈的故事明白點出,各人造業各自受,神仙佛陀也救不得;惟有保持正確的心念,庶幾可從無明中解脫。話說憍薩羅國(Kosala)有個名叫南達(Nanda)的牧人,替大富翁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照顧牛隻。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能攢下每分錢,家道頗為殷實。他偶爾會到僱主家,有時在那兒遇見佛陀,聆聽說法。南達不時邀請佛陀到他家,不過佛陀說時機尚未成熟,未立即答允。

  過了一陣子,有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城乞食,途中臨時改道,繞到南達的家,因為佛陀曉得南達的智慧已臻成熟,足以正確了解佛法。接連好幾日,南達恭敬地接待並供養佛陀和比丘們。最後一天,南達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便證得初果。當天佛陀一群人要離去時,他捧著佛陀的缽,恭送佛陀一程後,才頂禮返家。

  就在那當兒,某個獵人,是南達的宿敵,竟一箭射死他。走在後面的比丘發現他的屍體後,趕上來稟報佛陀,並說:「世尊!因為您的駕臨,南達作了豐盛的供養,並陪您走了一段路送客,才會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射死。」言下之意,假若佛陀沒來,南達就不會遭此死劫。

  佛陀答說:「比丘啊!無論我來或不來,因為昔日所造之業,南達都難逃一死。所以,你們應當思惟,錯誤的心念比仇敵或小偷所造的傷害更深,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1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1 偈的故事頗具啟發性,佛陀並非高高在上、啥活也不幹的導師,見到生病的弟子,他一樣親力親為妥善照顧。話說帝瑟尊者(Venerable Tissa從佛陀那兒領得禪修業處後,便開始精進不懈。很不幸,他卻生起重病,先是全身長滿小膿瘡,接著變成大瘡。當這些瘡口化膿破裂開來時,他的袈裟沾染膿血,變得黏乎乎的,身體也開始發出臭味。因此,他被稱作「不滌疙瘩帝瑟」(Pūtigatta Tissa),意思就是「身體發臭的帝瑟」。

  佛陀碰巧見著這位比丘的悲慘狀況,因為惡臭的病體,其他同修棄他不顧。同時,佛陀也預知帝瑟很快就要證得阿羅漢了,於是就到離他不遠的柴火棚,親自燒了一些熱水,然後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臥榻的一角。直到那時,其他比丘才聚集過來。佛陀就叫他們幫忙把帝瑟抬到外面去洗滌身體,同時也一併清洗、晾曬他的袈裟。洗完澡後,帝瑟的身心煥然一新,很快就進入心一境性的禪定中。佛陀站在床頭叮嚀他,生命消逝時,身體就像焦木一樣再無用處,被放置在地上。佛陀才說完法,帝瑟當下證得阿羅漢,旋即入滅進入般涅槃。佛陀吩咐幾位比丘將他的身體火化,把骨灰納入佛塔中。

  之後,有人請問佛陀,帝瑟比丘的身體為何發臭?佛陀說,帝瑟在某一前世是個殘酷的獵禽人,經常設陷阱捕捉鳥類。抓到之後,他就折斷鳥的腳骨和翅膀,以防止牠們飛逃。由於這些惡業,所以今生身體發臭。

  最後佛陀告誡眾人:「比丘們!你們在此出家,父母無法照顧你們。若不彼此照顧,誰會照顧你們?請記住,誰看護生病的人,可以說就等於看護佛陀。」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0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0 偈的故事挺好玩的,修行人行走八方,若不幸碰鬼遇妖,該如何對治?話說舍衛城有一群比丘從佛陀那兒獲得各自的禪修業處後,就離城雲遊遠方,來到一座適合修行的廣大森林。住在林中守護樹木的精靈看見這群訪客,覺得出家人若停留在林子裡,那麼他們就不宜棲息在樹上。他們以為比丘們只停留一夜,於是就暫時下樹來到地面。沒想到過了十四天,比丘們仍然留在森林裡。他們靈光一閃,莫非這些僧侶打算在此結夏安居,待到雨季結束?果真如此,他們和家族就將被迫在地面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嚇走這群不速之客,樹精們決定發出鬼哭神號,並幻化出種種恐怖景像,比如有身無頭、或有頭無身的鬼魅等等。比丘們被鬧得坐立難安,只好離開森林,回舍衛城向佛陀稟報原委。佛陀說,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他們沒有帶著任何武器就貿然前去。佛陀要弟子們再回去,但這回得先準備好適當的武器。啥武器呢?出家人慈悲為懷,不宜舞刀動劍,最好的武器,自然非《慈經》莫屬了。佛陀教導他們整部《慈經》,當作重返森林的武裝。

  佛陀告訴弟子,在誦念《慈經》時,要把慈愛之心散播給大地所有眾生,對任何眾生皆不可心懷瞋恨或恐懼。於是,比丘們回到原來的森林,遵照佛陀的囑咐而行。樹精接收到比丘的慈心後,立即回報以歡迎之情,不再傷害他們。樹精們欣然待在地面上,森林間彌漫著和諧安詳之氣,不再有鬼哭神號或妖魔邪影。比丘們不再受到干擾,勤修身至念,終而了悟色身的脆弱與無常。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38-39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38 與 39 偈的故事講一個三心二意的傢伙,如何峰迴路轉憣然證悟。話說有個舍衛城的農民在森林裡尋找走失的牛,找了半天,飢腸轆轆,便到村子的寺院乞得一些食物。他嘴巴動,腦袋可也沒停,突然靈光一閃,心想,就算每天作牛作馬,也換不得溫飽,那麼何不乾脆出家?嗯,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於是,他懇求比丘讓他加入僧團。在寺院安單後,他克盡僧人的職守,由於食物充足,不久就養胖了。過了一陣子,他逐漸厭倦外出乞食的生活,心念一轉,不如還俗也罷。又過了一些日子,他又覺得世俗生活過於艱辛,所以又返回寺院二度出家。但過沒幾天,又還俗了。他就這麼來來去去出家又回家,鼓搗了六回。因為他總是憑著一時衝動行事,大家給他一個綽號──「吉德哈德」(Citta Hatta,意思是,心念游移不定)。在這段游移的期間,他的妻子懷孕了。其實他並不是真心準備好出家,純粹是圖自己的方便罷了。職是之故,不論出家為比丘或在家為凡夫,他都不快樂。

  在最後一次還俗的某天,當他老婆在睡覺時,他剛巧進入臥室,看見她正沉睡高聲打鼾,嘴角還淌著口水。望著妻子這副嘴巴大開的模樣,他豁然明白色身不淨的本質,省思:「我幾次出家,總是半途而廢,就因為迷戀這個女人。」如此一想,他帶著黃色的袈裟,第七次離家。一路上,他不停念著「無常」、「苦」,在前往寺院的路途中即證得初果。

  到達寺院時,他懇求允准進入僧團。比丘們嚴詞拒絕:「我們無法再接納你了!你來來回回削髮剃度,你的頭就像磨刀石了。」但他使出纏磨的功夫,一再堅決懇求。最後,比丘們慈悲心軟,允許他再度加入僧團。過沒幾天,吉德哈德就證得阿羅漢。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37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37 偈的故事與「黃粱一夢」有異曲同工之妙。話說舍衛城住著一位名叫僧護(Saṅgha Rakkhita 意譯)的年長比丘。他的妹妹產下一子,逕以他的名字為兒子命名。這孩子便被喚作「僧護甥」(Saṅgha Rakkhita Bhāgineyya),後來也出家進入僧團。一天,這個年輕比丘停留在某村落的精舍時,有人供養了兩套袈裟,他決定把其中一套供養給舅舅。

  結夏安居結束後,僧護甥去拜訪舅舅,向他禮敬,並供養袈裟。不料舅舅竟然婉拒,說自己的袈裟已經夠穿了。儘管他多次懇請,長老楞是不肯接受。年輕比丘感到沮喪,認為舅舅不喜歡他。既然舅舅堅決不願與他共享資具,他想自己乾脆離開僧團還俗也罷。

  才這麼一動念,僧護甥立刻心念紛飛,思緒如亂流般不知伊於胡底。他思忖著,還俗後,先賣掉袈裟,買一頭母羊;母羊很快就會生小羊,不久他就有足夠的錢娶老婆;然後老婆生兒子,他再用小馬車載著妻小去探望住在寺院的舅舅。在路上,他會說由他來抱孩子,而她卻要他專心駕車,別操心孩子的事。他將堅持把孩子搶過來,爭執之間,孩子摔下馬車,被車輪輾過;於是他怒火衝天,拿趕馬棒打老婆。

  那時,他正用扇子幫舅舅搧涼,由於胡思亂想,心不在焉,竟一扇子往舅舅的腦袋敲下去。長老比丘曉得外甥轉啥念頭,笑說:「你打不了老婆,怎麼來打老比丘呢?」聽舅舅這一說,年輕的僧護又驚又窘。他嚇得要命,立馬就想離開精舍。但長老比丘好說歹說,帶他去見佛陀。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36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36 偈的故事提醒我們,皓首窮經不是人人可行,但只要能夠護御自心,一樣可圓滿修行。話說舍衛城有位銀行家的兒子,年輕進取,特地請教一位常到他家乞食的比丘,怎樣才能解脫生命中的苦惱。比丘自然不吝賜教,要他把錢財分成三部份:一部份投資做生意,一部份充作家用,一部份拿來做慈善。他遵囑照辦,之後,又問接下來該如何做。比丘進一步指點,首先,皈依三寶、守五戒;其次,恪守十戒;最後,出家入僧團。青年一一奉行,剃度為比丘。

  成為比丘後,一位教師教他阿毗達摩,另一位則教他戒律。如此的學習方式讓他不禁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加上戒律太嚴太多,比丘的生活實在沒有足夠的自由。思前想後,他覺得不如還俗來得好。由於懷疑與不滿,他變得鬱鬱寡歡,怠忽職責,同時日漸消瘦,終致形銷骨立。佛陀知道這個情形後,告誡他:「只要你能夠控制心念,就別無他事需要控制。所以,好好守護自心吧!」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35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35 偈的故事頗有些「枯木禪」公案的況味[注],鄉下老太婆的見識與修為竟然高過出家人!話說某一回,六十位比丘各自從佛陀那兒取得禪修的業處後,便到山腳下的一座村落修行。村長的母親瑪蒂迦媽媽(Mātika Mātā)供養眾人所需的食物,並建造遮風蔽雨的精舍,方便他們在雨季時駐留村子。一天,她請求這些比丘指導她禪修。於是他們教導她身至念,觀想身體三十二個不淨的部分,了知色身的壞滅。瑪蒂迦精進不懈,甚至比那些比丘更早證悟三果,並獲得神通。

  瑪蒂迦透過天眼通,明白這些比丘尚未證得觀智,也曉得他們都具備證阿羅漢果的潛力,但需要適當的食物,因為虛弱的身體無法幫助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於是她為眾僧準備營養豐富的食物。靠著充足的營養和正精進,比丘們修得正定,進而證得阿羅漢。

  雨季結束後,比丘們返回佛陀駐錫的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報告修行狀況,說大家身體健康,環境舒適,不用擔心食物。他們也提到瑪蒂迦媽媽,說她知曉眾人的心念,提供上好的食物,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則是保持正定的要素。

  有位比丘聽到他們談論瑪蒂迦媽媽,決定也要前往該村落。他在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業處後,便動身抵達那座村子的精舍。在那裡,他發現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瑪蒂迦全都備妥送到。當他想要某些食物時,瑪蒂迦就親自帶著精選食物前來給他。吃完後,他問瑪蒂迦是否真的有他心通,能洞察別人的心念。但她避而不答,只說:「具備他心通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此時,比丘心忖:「假如我像凡夫俗子一般懷著不清淨的念頭,而她真的具有他心通的話,那她肯定認為我很壞。」如此一想,他對瑪蒂迦這位優婆夷竟心生畏懼,當下決定返回祇園精舍。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33-34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33-34 偈的故事提醒我們,看似舒適的地方未必是修行的好所在。話說某日,彌醯亞比丘(Meghiya)化緣後,在返回精舍的途中,看見一座幽美怡人的芒果園。當下眼睛一亮,這豈不是禪修的理想地方嘛!於是請求佛陀允許他去那兒禪修。佛陀深知這位年輕弟子的心性,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愛,無助於他的修行,要他過一陣子再說。但彌醯亞念茲在茲,巴不得立馬奔去,一而再、再而三懇求。最後佛陀禁不住他的纏磨,只好應允。

  彌醯亞歡天喜地來到芒果園,坐在樹下開始禪修。怪的是,儘管他整天待在樹下,卻是心念紛飛,完全定不下來,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返回精舍,向佛陀報告修行感想,說自己一直遭受各式各樣的雜念干擾。

  佛陀觀機逗教告誡他,正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反覆無常,所以無論身處何地,都應以恰當的方法控御心。彌醯亞以正念思惟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