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千品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傳法句經》第115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115偈的故事點出人世的無奈:「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話說舍衛城中有對夫婦,生兒育女養了一大家子。這些兒女都成家立業了,日子過得倒也和樂。後來,一家之主撒手人寰,留下孀妻芭戶普緹卡(Bahu Puttika,字面意思是「多子」),獨得所有遺產,半點也沒分給兒女。子女想要分沾財產,於是勸說: 「娘親呀,爹爹已經過世了,您擁有偌大的家產,有啥用處呢?難道我們沒法照顧您嗎?」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絮絮聒聒,終於說服芭戶普緹卡相信子女會照顧她。最後她把財產全分給兒女,自己沒留下一分一毫。

  分完家產後,她先到大兒子家住。住沒幾日,大媳婦就迭聲抱怨:「老婆子賴在咱們家不走,好像分給咱們兩份財產似的!」芭戶普緹卡忍不下這口氣,於是住到二兒子家,卻也遭到同樣的抱怨。無奈之餘,她只好一個兒子接著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接著一個女兒輪流住,但沒有任何一個子女願意長期照顧她,也沒一個人尊重她。

  芭戶普緹卡對兒女徹底絕望,於是出家為尼。她明白自己晚年出家,時日無多,決不能放逸,必須善盡所剩無幾的時光修行。因此,她整夜精進禪修。佛陀從祇園精舍透過神通觀察她的修行情況,放光激勵她:「縱使長命百歲,但若不修行佛法,則生命毫無意義。」芭戶普緹卡正念現前,思惟佛陀的教誨,證得阿羅漢。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14偈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14偈講一個傷心母親為亡子尋求復活之方的故事。人生孰能不死?佛陀卻指出不死之道。話說奇莎瞿曇彌(Kisā Gotami住在舍衛城,因為身材纖弱,所以得此稱號(Kisa 意思是纖細、苗條、瘦弱;(f.) Kisā)。她嫁給一位年輕的富翁,生了一個兒子。兒子在剛學會走路時因病去世,奇莎為此哀慟逾恆,抱著孩兒的屍首四處尋找藥方,設想救活她的兒子。此一舉動自然被人們視為瘋子。有位智者看見她可憐的模樣,決定送她去佛陀那兒。這位智者勸告她:「姊妹呀,你應該去找佛陀,他有你想要的藥。去吧!」於是奇莎前往拜見佛陀,請求給她可以救活兒子的藥。

  佛陀曉得奇莎此刻心緒紊亂,便要她先進城去找從未有親人過世的人家討一些芥子。兒子復活有望,奇莎大喜過望,連忙跑回城裡,挨家挨戶探問。大家都很樂意幫助她,給她一些芥子;問題是,她就是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天色漸晚,她恍然大悟,不是只有她嚐受喪親之痛,而且死去的人遠比活著的人還多。一旦明白了這個事實,她對兒子之死的態度也變了,不再執著於孩子的屍首。她也明白,佛陀不過是教導她一個最重要的道理:有生必有死。

  奇莎埋葬兒子後,就回去稟告佛陀,找不到一戶從沒有親人過世的人家。佛陀說:「瞿曇彌!你切不可認為只有你失去兒子。正如你現在所明白的,眾生終不免一死。欲望尚未滿足之前,死亡就先奪走他們的生命。」

  奇莎了悟生命的幻化和無常後,決定放棄世俗的生活,請求佛陀允許她加入尼僧團。佛陀就送她去尼僧團,並囑咐尼僧團接納她。從此她成為奇莎瞿曇彌比丘尼。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13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13的故事非常勵志,一位薄命紅顏半生備嘗諸苦,最後幡然醒悟,證得阿羅漢果,成為持戒第一的長老尼。話說波吒左囉(Paṭācārā)生於舍衛城的富豪門第,花容月貌,父母對她呵護有加。誰想千金小姐卻愛上了年輕家僕,兩人私奔到遠離舍衛城的一個村子。雙飛雙宿,波吒左囉懷孕了。隨著分娩日子的接近,她幾次請求丈夫允許她回舍衛城娘家待產,但小伙子害怕遭到岳父母毒打,屢屢以各種藉口拒絕。一天,她趁丈夫不在的時候,悄悄出發回娘家。不幸半途被丈夫追上,極力哀求她回頭,但她鐵下心拒絕。這時,分娩的時刻到了,她就在附近的灌木叢中產下一子。生米既成熟飯,無可如何,只好隨丈夫一起回家。

  之後,波吒左囉再度懷孕,再度懇求丈夫讓她回娘家生產,丈夫同樣加以拒絕。產期臨近時,她悄悄帶著大兒子,再度出發走向舍衛城的娘家。同樣地,丈夫又在途中追上她。這回陣痛來得迅速,偏偏此時又落著傾盆大雨。她丈夫急忙去找一處避雨的地方,當他正在清理一小塊林地時,卻被一條毒蛇咬到,當場喪命。波吒左囉仍在苦苦等待的時候,孩子呱呱落地了。次日清晨,她抱著兒子四處尋找,卻發現丈夫的屍首。她哀慟逾恆,自責不已,認為自己害死丈夫。無奈之餘,只得帶著孩子繼續上路,前往舍衛城投靠父母。

  由於一整夜豪雨不停,溪水暴漲,她無法一次帶二個孩子過河,於是把大兒子安置在河岸一側,先帶初生嬰兒渡河,把他放在對岸,然後再折返帶大兒子。當她正走在河中央時,一隻老鷹在嬰兒的上空盤旋,以為嬰兒是塊肉。波吒左囉急忙高聲嘶喊想嚇走老鷹,可惜徒勞無功。老鷹俯衝直下,抓走她的嬰兒。在岸邊的大兒子聽見媽媽在河中央呼喊,以為在叫他,便逕自踏入河中,試著走向母親。河水湍急,竟被滾滾激流沖走。就這樣短短一日內,波吒左囉不但喪夫,又連喪二子。

  波吒左囉放聲慟哭:「小兒子被老鷹掠走,大兒子被河水沖走,丈夫也被毒蛇咬死了!」之後,她遇見一位來自舍衛城的人,便含淚打聽父母的消息。那人答說,昨夜的暴風雨吹垮她父母的房子,她父母和唯一的兄弟全都罹難,並已火化了。聽到這慘痛的消息,波吒左囉徹底崩潰,完全瘋了。她四處打轉,甚至沒意識到裙子已然扯落,身子半裸,滿街狂奔,嘶聲哭喊:「苦啊!慘哪!」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12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12偈的故事相當耐人尋味。若出家人勤修一生,卻無法證果,該如何是好?且讓主角瑟巴達色(Sappadāsa)現身說法。

  話說瑟巴達色出家修行多年,卻始終沒法證果,他對此感到十分難過。同時他也不願還俗,覺得那不恰當,挺丟臉的。證不了果,又還不了俗,他該怎麼辦?最後,瑟巴達色決定乾脆自我了斷較好。於是,他將手伸進裝有毒蛇的罐子裡。怪的是,無論如何挑逗,那條毒蛇竟然不咬他。這是因為他前世的善業保護著他。

  一試不成,再接再厲。一天,瑟巴達色拿起剃刀,打算割喉自盡。就在他把剃刀抵著喉嚨的當下,他回想起自己今生作為比丘,戒行清淨,頓時身心充滿喜(pīti)與樂(sukha)兩種禪支。接著,他捨棄樂,將心導向觀的修行,不久即證得阿羅漢。

  之後,瑟巴達色返回精舍,其他比丘問他上那兒去了?他實言以告,說他企圖結束自己的生命。比丘們又問,既然如此,他怎麼還沒動手呢?瑟巴達色答道:「我本想用這把刀子割斷喉嚨,但我現在已經用觀智這把慧劍斬斷所有的煩惱。」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11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11偈講的是修定煉智。話說宮德那尊者(Koṇḍañña)從佛陀處請得禪修的業處後,便獨自到森林中修習,終於證得聖果。之後,他出發返回精舍向佛陀頂禮。行到途中,停下小歇片刻,坐在一塊石板上,依然專注於禪定,如如不動。這時,一群剛打劫完村子的搶匪也來到尊者休息的地方。他們有眼不識泰山,居然把比丘誤認為是一截樹樁,在他頭上、身上周圍堆放劫掠來的贓物。次日破曉時分,這群糊塗匪徒才驚覺那截樹樁竟是活生生,但卻又錯以為他是惡靈,當下嚇得屁滾尿流,拔腿就想跑。

  宮德那趕緊告訴眾人,他只是個比丘,不是什麼惡靈,請大家別害怕。搶匪一聽這話,敬畏有加,忙懇求原諒他們誤把和尚當樹樁的錯誤,同時也決定追隨他出家修行。因此之故,尊者也被稱為樹樁宮德那」(Khānu Koṇḍañña)。[khānu: a stump of a tree]

  宮德那在眾人的陪伴下回到精舍,向佛陀報告事情的經過。

  佛陀告誡他們:「縱使長命百歲,但是無明,盡做蠢事,也是了無意義。由於你們都已見道,智慧增長,你們身為智者的一天,比無明的百年更有價值。」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10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10偈,小沙彌善奇赭(Saṃkicca)登場展現神通。某天,三十位比丘各自從佛陀那兒取得禪修的業處(目標)後,便前往一座離舍衛城很遠的大村落。當時,有一群盜匪盤踞在茂密的叢林中,打算用活人祭祀森林守護靈。他們來到村子的寺院,要求交出一名比丘充當祭品。比丘們面面相覷,片刻後,無論老少皆自願犧牲。其中一位小沙彌,名喚善奇赭,是舍利弗尊者派遣同行的。儘管善奇赭年幼,由於他累世修行不懈,此生已証得阿羅漢果。善奇赭向眾人透露,他的師尊舍利弗早已預知危機,因此刻意安排他隨行;大家不須爭議,由他出面隨盜匪而去即可。其他比丘自然不願讓小沙彌涉險,但他們對舍利弗的睿智深具信心,只得勉為其難答應了。

  當祭典準備就緒後,盜匪的首領高舉利劍,猛然揮向正深入禪定的小沙彌。怪的是,非但沒有削下一片皮肉,利劍反倒捲曲起來。盜首可不信邪,換過一把劍,再次揮砍。這回,整柄劍朝上徹底彎折,善奇赭卻毫髮未傷。見此異象,盜首可不得不信了,立刻拋下劍,跪在小沙彌的腳旁,請求原諒。其他匪徒見此光景,無不驚愕恐懼,也一齊跪下認錯,懇求善奇赭允許眾人追隨他修行。小沙彌欣然允諾。

  於是,善奇赭由新入門的比丘們陪同,返回村子寺院。其他比丘見了,大大鬆了口氣,彼此相見歡。之後,善奇赭和諸比丘一塊兒回到祇園精舍,向他們的師長舍利弗致敬。

  拜見舍利弗後,他們接著去頂禮佛陀。佛陀告誡眾人:「比丘們!你們若搶劫、偷竊、犯種種惡行,這樣的生命就算長命百歲,也是了無意義。持戒修行,縱使只活一天,也遠勝於一百年的墮落生活。」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9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9偈指出敬老尊賢的益處,故事卻要從佛陀如何保護一個命中注定夭折的孩子講起。話說從前有兩位苦行者一起遯居深林,修習苦行多年。之後,其中一位決定放棄隱修生涯,重返紅塵養牛治產,娶妻生子。不久,生了一個兒子,老來得子的高興勁兒就甭提了,當即給孩子取了個好名兒──長壽(Dīghāyu)。一天,夫婦倆帶著兒子前去拜訪昔日的隱修老友,恭敬頂禮。老隱士回禮祝福:「願賢伉儷長命百歲!」怪的是,對孩子卻一語未發。父母深以為異,追問隱士沉默不語的原因。老隱士歎口氣道出原委:「這孩子只剩七天可活。」夫妻一聽,不啻晴天霹靂,急忙懇求老友設法解厄。老隱士答道:「我完全無法可施。這樣罷,你們去找喬達摩(Gotama),那位覺者或許有辦法。」

  夫妻倆立刻告辭,帶長壽兒趕去拜見佛陀。當他們頂禮完畢,佛陀回禮說:「願賢伉儷長命百歲!」同樣對孩子不發一語,因為他也知曉那孩童壽命將盡。夫婦倆苦苦懇請佛陀想方設法給兒子謀一條生路。於是,佛陀指引他們速速回家,在屋子大門前搭蓋一座亭子,亭中放置一把椅子,讓孩子坐在椅上。接著,佛陀派遣幾位比丘坐在亭子內,面對男孩念誦護衛經(Parittās),晝夜不停持續七日。

  到了第七天,佛陀親自出面行至亭子,身邊跟隨著一群天神。那時,準備奪取孩子性命的惡鬼夜叉早已躲在一旁虎視眈眈。隨著天神們的降臨,威力遠遠不及眾神的夜叉只好退避三舍,讓出空間給天神。如此一來,他跟小孩的距離隔得老遠,鞭長莫及啦。佛陀徹夜坐鎮持誦護衛經,確保孩子的安全。夜叉無計可施,眼看時辰已過,只得悻悻然離開。

  陰霾既散,旭日再升。父親把兒子抱離椅子,要他向佛陀頂禮。這回,佛陀終於說出:「願你長命百歲!」眾人接著問,這個幸運孩兒可以活多久?佛陀答說:「他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從此,長壽改名為「添壽」(Āyuvaddhana)。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8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8偈延續前兩偈的要旨,這回輪到舍利弗的婆羅門朋友上場。某次,舍利弗問朋友:「你近來是否做了任何功德?」友人答說:「我辦了許多盛大的祭祀,貢獻大量的牲禮,期望下輩子能投生梵天界。」於是,舍利弗苦口婆心勸道:「令師教你的,無非是虛幻的期待,他們根本不曉得往生梵天界的法門。」

  之後,舍利弗引領朋友去拜見佛陀。佛陀向他開示,教導他往生梵天界的佛法,並告訴他:「禮敬真正的聖者,儘管只有須臾片刻,遠勝於祭獻供品一整年,無論牲禮是大或小。」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7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7偈承續前一偈的要旨,但主角換成舍利弗的外甥,出家前,他也是婆羅門。有一回,舍利弗問他:「你近來是否做了任何功德?」外甥答說:「我每個月都貢獻一隻羊當火供祭品,期望下輩子能投生梵天界。」舍利弗語重心長說:「你的老師教你的,無非是虛幻的期待,他們根本不曉得往生梵天界的方法。」

  隨後,舍利弗引領這位年輕的婆羅門外甥去見佛陀。佛陀向他開示,教他可以往生梵天界的佛法,並告訴他:「頂禮真正的聖人,儘管只有須臾片刻,遠勝於火供祭獻一百年。」

 

注:「火供」最早源自婆羅門的吠陀祭祀,當時盛行於伊朗和印度。有些人把火視為神祇之一;有些人則相信透過火供,他們可以討好神祇,因而獲得賜福與庇護。此外,祭獻動物、在聖河沐浴也是普遍的修行儀式。那時,佛陀是唯一指出這些方法全是徒勞無益的宗教導師。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6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6偈揭示往生梵天界(Brahma world)的穩當方法。有一回,舍利弗問他的婆羅門舅舅:「您近來是否做了功德?」舅舅答說:「我每個月都布施給裸形梵志,希望來世能投生到梵天界。」舍利弗搖頭分說:「您的師長根本不明白往生梵天界的法門呀。」說完後,便領著舅舅前往拜見佛陀,請求佛陀說法,指出一條絕對能投生梵天界的路子。

  佛陀對機開示說:「供養一位真正的聖者,儘管只是一湯勺的食物,也遠勝於你供養其他不值得尊崇的人。」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4-105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4偈與105偈的故事談及佛陀對賭博的看法。一天,有位婆羅門向佛陀說:「尊者,我想您只曉得有益的修行,卻不懂得無益的行徑。」佛陀也曾體驗世間百態,豈會不曉世事?當即回應:「我也知曉不但無益、甚且有害的行徑。」隨即列舉六樣會蕩散財富的行為。分別是:一、蒙頭大睡到旭日東升。二、慣常遊手好閒。三、兇惡殘酷。四、酗酒以至於酒醉昏沈。五、在可疑的時辰獨自遊蕩街頭。六、邪淫。

  接著,佛陀問這位婆羅門以何營生。婆羅門答說,他靠擲骰子,也就是賭博,混口飯。佛陀又問:「你擲骰子,贏了?或輸了?」婆羅門倒也老實,說有贏有輸。於是,佛陀苦口婆心勸道:「贏了一場骰子戲,與克服德行汙點比起來,根本是微不足道呀。」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2-103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2偈與103偈的背景故事十分精彩。一位嬌滴滴的富家千金如何變成佛陀座下「速疾神通第一」的比丘尼?情節迭宕,交織著愛恨情仇。女主角天涯拜師,浪蕩江湖,到處踢館求道。嘖!相較於武俠小說,絲毫不遑多讓。

  話說女主兒名喚善賢(Bhaddā, 音譯「跋達」),生於王舍城的富商之家,花容月貌,備受寵愛,不免養成千金小姐的嬌蠻脾氣。由於她個性輕浮、熱情洋溢,父母格外操心,從小便讓她住在七層宅第的最高樓,只有婢女相伴。善賢就這樣過著與世隔絕、不食人間煙火的日子。

  一日,善賢獨倚樓台,忽然聽見一陣雜沓的吵鬧聲,探頭從窗外望下去,原來是官兵押解一位年輕盜賊前往受審。再一細看,見那小夥子長得眉清目秀、英俊非凡,少女一顆春心砰然大跳,當下愛上這廝。可兩人門戶懸殊,一個是天上的明月,一個是地下的爛泥,父母怎捨得讓掌上明珠下嫁不值託付終身的匪徒?善賢不聽規勸,執意非君莫嫁。她不哭不鬧也沒上吊,而是茶飯不思,整日躺臥床上絕食抗爭。爹娘愛女心切,惟恐女兒餓死,被逼得沒法了,只好答應。善賢的父親拿出一大筆金銀賄賂官員,偷天換日用一個無辜的窮漢代替那個叫做噶稜(Kālan)的小賊,希望女兒的愛能夠感化對方改邪歸正。善賢終於如願以償,小倆口開開心心過了一段幸福日子。

  可惜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噶稜的盜心賊魂根深柢固,不愛美人愛財寶。過沒多久,竟然覬覦起善賢的財富。一天,他對妻子說:「我曾跟山神許願,只要我能保住性命,一定登上峰頂祭拜。現在是還願的時候了。」於是要求善賢穿上最美的衣服,戴上所有精致的首飾珠寶,兩人啟程前往一座高山。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1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1偈講一個由假歸真的修行故事,相當有趣。話說有一群商人乘船出海,不幸遇難,除了一個幸運傢伙,其他人全葬身海底。那惟一的倖存者死命抓著一塊木板,在海上漂呀蕩呀,終於漂至岸邊,來到稣巴惹革(Suppāraka)港口。他的衣物早被海浪衝走了,全身赤裸裸,挺難為情,於是找了一片樹皮綁在腰身,然後挑了一個人來人往的地方坐下。路人看這流浪漢怪可憐的,紛紛布施食物。有些心眼靈活的,見他這身苦行裝扮,呀呀!這可不是活脫脫聖人一個嘛!趕緊向前行禮。有些人帶來衣服讓他穿,但他一口拒絕,惟恐自己穿上衫褲後,望之不似聖人,眾人對他就不會那麼恭敬。更甚的是,有些鄉民居然傳說他是阿羅漢,而這漢子竟也信以為真,認為自個兒証悟了。由於他的邪見、以及只披一片樹皮為衣,他被稱為「樹皮外道」(Bāhiya Dārucīriya),名號漸漸傳開。

  這時,大梵天(Mahā Brahma)卻看不下去了。某一前世,他們曾是朋友。大梵天不忍見樹皮外道誤入歧途,基於友情,覺得自己有責任把他拉回正途。深夜,大梵天來到舊友的跟前,語重心長地說:「樹皮呀,你尚未証得阿羅漢,其實你根本不具備阿羅漢的証量。」實話總不免令人難堪,樹皮外道抬眼望著大梵天,應道:「沒錯,我得招認我不是阿羅漢,正如你所說。我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但話說回來,當今之世,又有誰真是阿羅漢?」大梵天隨即指引,要他前往舍衛城尋求佛陀的幫助。

  樹皮外道自知犯下滔天大過,苦惱不安,一路風塵僕僕趕至舍衛城拜見佛陀。抵達時,佛陀正巧和其他比丘一起進城乞食,於是他恭敬地跟隨其後。覷著機會,連忙縱步向前請求佛陀開示法義。佛陀卻答說,眼下是乞食的時候,還不到講經說法的時機。樹皮外道不死心,再次懇求:「尊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也不曉得您的性命、或我的性命何時會遭到危險,請您為我開示罷。」佛陀明白樹皮外道的心識尚未做好準備,不足以徹底了悟佛法;他當時的心理狀態也沒法領受,因為他才剛長途跋涉過來,而且內心滿溢著見到佛陀的喜悅,過於興奮。在此情況下,佛陀不想立即說法,而是要樹皮外道先冷靜下來,好讓他能夠適切地吸收佛法。

  然而,樹皮外道執拗得緊,一逕纏著佛陀開示。佛陀無可奈何,只得站在路上向他説法:「外道呀,當你看著一樣東西時,就只對那樣東西保持覺知;當你聽著一個聲音時,就只對那個聲音保持覺知;當你嗅著、嚐著、或摸著某樣東西時,就只對那個香、味、觸保持覺知;當你思維任何事物時,就只對那個心的所緣保持覺知。」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100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100偈的主角是湯巴達提科(Tambadāṭhika),他原本是個小偷,後來金盆洗手,當上國王的御用劊子手,一做就是五十五年,才剛退休。某日,湯巴達提科在家裡特別準備妥米粥,便前往河邊洗澡,盤算回家後再好好祭祭五臟廟。他返家後,正欲享用時,尊者舍利弗恰巧從禪定中出來,站在他的門口乞食。湯巴達提科一見舍利弗,心念一動,思忖:「我一輩子都在處決竊賊,現在,我應該把米粥供養這位長老。」就算是積點兒福德也罷,於是他邀請舍利弗進門,畢恭畢敬獻上食物。

  飯後,舍利弗按照傳統,向施主開示法義。但湯巴達提科腦海一直想著自己以前的劊子手生涯,極為不安,根本定不下心凝神聽講。舍利弗了然於胸,為了幫助湯巴達提科安定心神,便善巧提問,他處決竊賊是出於自身的瞋恨、或純粹是依令執刑?湯巴達提科答說,他是遵照國王的命令行事,自己完全沒有殺人的瞋念或意願。「若是那樣,你何罪之有?」湯巴達提科在舍利弗的殷殷保證下,疑慮盡消,心境轉為平和,於是請長老繼續開示。當他專心聆聽時,心念寂靜,幾近須陀洹(Sotāpatti)的境界,旋即證得隨順智(Anuloma Ñāṇa)。之後,他陪舍利弗走了一段路,再轉身返家。不幸的是,尚未踏進家門,路上竟被一頭(據傳是惡魔所化的)母牛牴撞而死。

  當天晚上,佛陀來到比丘們的聚會時,眾人報告湯巴達提科死亡一事兒,並問世尊,湯巴達提科往生何處?佛陀答說,儘管湯巴達提科生平犯下殺人惡行,但因證悟了法,他往生至兜率天(Tusita devaloka)。比丘們可納悶啦,何以如此一個作惡之人只聽了一次法,竟然就獲得這般莫大好處?佛陀說,訓誨長短無關緊要,只要合於義理,縱使只有一語,正確了知後,也能產生無比利益。接著,誦出此偈。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