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華品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南傳法句經》第 51-52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51-52 偈講同一則故事,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有意思的是,領銜登場的主角不但見了國王不起身,還拒絕國王的請託。這位膽敢犯上的傢伙究竟是何方賢聖?話說舍衛城有位名喚察德般尼(Chattapāni)的居士,是佛陀的信徒,已經證得二果。某次他在祇園精舍聽佛陀說法時,波斯匿王(Pasenadi)正巧來訪向佛陀致敬。察德般尼沒有起座,因為他認為若起身,可能會被認為是向國王而不是向佛陀表達敬意。國王視此為侮辱,非常惱火。佛陀自然曉得國王的不快,趕緊向他稱讚察德般尼不但德行高尚、還嫻熟佛法。聽了佛陀的說明,國王不由釋懷,並對察德般尼留下深刻的印象。

  之後國王又遇到察德般尼,特別請他教導兩位王妃佛法。察德般尼婉言拒絕,建議國王請佛陀委派一位比丘擔任這份差使。於是佛陀指派阿難尊者定時到王宮,向末利王妃(Mallikā)和瓦瑟芭珂荻雅王妃(Vāsabha-Khattiyā)講授佛法。過了一陣子,佛陀問阿難兩位王妃的學習進展如何。阿難答說,末利王妃認真修習,但瓦瑟芭珂荻雅王妃卻不夠專心。佛陀聽了,說:「只有以誠敬和專注認真學習、並精勤實踐所學的人,才能從佛法中獲益。」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50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50 偈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千古不移的道理。「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呃,這不是武俠世界,稍改一下,「我自一心正念足。」話說舍衛城裡有位家境富裕的女士,是裸形苦行者巴提格(Pāthika)的施主與信徒。她虔信那位裸形的苦修者,對待巴提格如同自己的兒子。

  富婆身邊自然不乏親朋好友和街坊鄰居,而她所有的鄰居全是佛陀的在家弟子,他們經常到祇園精舍向佛陀頂禮,聽佛陀說法開示。每當她聽這些鄰居稱讚佛陀的功德時,她也很想去精舍向佛陀頂禮、聽聞佛法。然而屢次欲付諸行動時,都被巴提格阻止。

  既然無法親自前往,她便囑咐兒子前去請佛陀到家裡來接受供養。她準備了上等的食物,飯食畢,佛陀隨喜稱謝祝福(anumodana)。平生頭一回親耳聽見佛陀以宏亮的聲音宣說奧妙的佛法,她的身心充滿喜悅,情不自禁喊道:「說的好!說的好!」

  隔室的巴提格聽到讚歎的喊聲時,心想:「她不再是我的弟子了!」一時間怒火高燃,氣沖沖走出房間,向她和佛陀發出詛咒,連聲咒罵離開她家。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9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9 偈的故事相當有趣,目犍連登場,運用神通感化一對慳吝的富豪夫妻。話說離王舍城不遠的色格勒(Sakkara)村莊,住著一位非常吝嗇的富翁,名叫勾希亞(Kosiya)。一天, 富翁與妻子打算做一些煎餅,為了避免與別人分享,悄悄地在房子的最頂層烘烤。

  那天清晨,佛陀透過天眼觀見這對夫婦,知道他們雖然小氣,但即將證得初果。於是就派遣首席弟子目犍連尊者(Moggallāna)到勾希亞的家,交代他在中飯之前把夫妻兩人帶至精舍。目犍連施展神通,一眨眼就到達勾希亞的房子,站在窗子外面。富翁瞥見尊者,立刻要求他離開,但目犍連根本不予理會。勾希亞無可奈何,只好吩咐老婆:「弄個特別小塊的煎餅給他,打發他走!」富翁妻子就拿了一小塊麵糰,放在烤盤上。怪的是,麵糰卻膨脹起來,充滿整個烤盤。勾希亞認為肯定是老婆放了太多的麵糰,乾脆親自捏了一小撮的麵糰放在烤盤裡,但麵糰也照樣膨脹起來。他倆不甘心,一試再試,但不論用多麼少量的麵糰,就是沒法烤出很小的煎餅。最後,勾希亞沒轍了,只得叫太太從食籃裡隨意拿出一塊給那位賴著不走的比丘。他妻子要取出煎餅時,所有的煎餅卻全粘在一起,無法分開。至此,勾希亞對煎餅完全沒胃口了,就把整籃的煎餅送給目犍連。尊者這時便向他們開示布施的佛法,並告訴他們,佛陀和其他比丘正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候。富翁夫婦便帶著滿籃煎餅隨目犍連去見佛陀,抵達祇園後,以煎餅供養佛陀和眾比丘。食訖,佛陀宣講布施的精義,勾希亞和妻子當下了悟佛法。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8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8 偈的故事結局看似圓滿,其實頗發人深省。世人供佛齋僧,積善求福,圖的是什麼?若只為了往生天界享樂,或企求與所愛纏綿不斷,天上人間來來去去,流轉生死輪迴,真的有意義嗎?話說芭蒂布赭卡(Patipūjakā Kumārī)住在舍衛城,十六歲就嫁為人妻,育有四子。她品性賢良,樂善好施,喜歡以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供養修行者。她經常到寺院打掃房舍,裝滿瓶瓶罐罐的水,並且幫忙其他雜事。芭蒂布赭卡擁有宿智,記得自己前世是忉利天天神之子瑪拉巴哩(Mālabhāri)的妻子之一,她也記得自己是在大家都去花園摘花嬉戲時投生人間的。因此每次供養比丘或做其他功德時,她總是祈願往生忉利天,再度與前世丈夫瑪拉巴哩共結姻緣。

  一天,芭蒂布赭卡生了病,一病不起。由於她熱切祈求往生忉利天,果真如願以償,再度成為瑪拉巴哩的妻子。忉利天一日相當於人間一百年,芭蒂布赭卡重返忉利天時,瑪拉巴哩等眾神仍在花園嬉遊,幾乎沒想到她。當她跟大家會合時,瑪拉巴哩問她一早上都上那兒去了。她告訴丈夫,自己已經到人間走一回啦。

  比丘們向佛陀稟報芭蒂布赭卡的死訊。佛陀開示說,眾生的生命是短暫的,在滿足感官欲望之前,死亡已然降臨。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7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7 偈的故事涉及釋迦族的悲慘秘辛。話說憍薩羅國(Kosala)波斯匿王(Pasenadi)希望與釋迦族(Sākyans)締結姻親關係,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求娶釋迦族的公主。釋迦族的王子們雖然不甚情願,但不想冒犯波斯匿王,便答應他的請求。不過,他們搞個「狸貓換太子」的把戲,送了一位美麗的女孩瓦瑟芭珂荻雅(Vāsabhakkhattiyā),她不是公主,而是國王摩訶納摩(Mahānāma)與一位奴隸階級的婢女所生的女兒。不知情的波斯匿王把這女孩立為貴妃,之後,她生下一個兒子,命名為毘琉璃(Vidūdabha)。

  王子年滿十六歲時,被派去拜訪外祖父摩訶納摩和釋迦族的王公貴族。在那裡,毘琉璃受到不錯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幼的釋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去一個村落,以避免向他致敬。在迦毘羅衛城待了數天後,王子一行人告辭返國。毘琉璃才啟程沒多久,一個女僕就被傳喚來用牛乳清洗王子坐過的地方。這女僕一邊刷洗、一邊叨叨唸著:「哼!這是那個賤婢的兒子坐過的地方。」此時,毘琉璃的一位隨從還停留在城內,無意間聽到她的嘀咕,就趕緊去向王子打小報告,說他的母親瓦瑟芭珂荻雅其實是婢女的女兒。

  王子得知真相後,怒火衝天,放話總有一天要毀滅所有釋迦族人。後來他當上國王,果真說到做到,發兵攻打釋迦族,除了隨侍摩訶納摩的人和少數一些人以外,其他族人一一遭到格殺。回程途中,毘琉璃和軍隊駐紮在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ī)的沙岸。當天夜裡,河的上游地帶落下滂沱豪雨,暴漲的湍流宛如萬馬奔騰,把毘琉璃和他的兵士一齊衝入大海。

  佛陀聽到這兩件悲慘的事故後,向眾比丘解釋,他的親戚──釋迦族的王子們──在某一前世曾把毒藥投入河中殺魚,因此緣故,今生集體受報喪生。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6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6 偈的主角頗具慧眼禪心,見天地萬象,即能善加體會,進而悟道。話說某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個比丘得到佛陀給予的觀想業處後,就到森林裡禪修。

  儘管他精勤不懈,卻進步甚微,因此他對自己很不滿意,思忖道:「不如回去祇園精舍,請佛陀另給一個較適合我性氣的業處也罷。」如此一想,他立即出發回舍衛城。

  返途中,他看見海市蜃樓,於是停下腳步,仔細觀照思惟後,豁然明白這種蜃景無非是一片海水造成的幻影罷了。同樣的,他的色身也只是生滅造成的幻像,是無我、不真實的。他全神貫注於海市蜃樓的現象,以此持續進行禪修。

  之後,他來到阿利羅跋提(Aciravatī)河岸洗浴,接著坐在河邊的樹下歇息。望著水花泡沫飛濺,他更深刻體悟色身的無常性質。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4-45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4-45 偈的故事透露修行者較為放鬆的一面,即使在佛陀的親身督導下,比丘們也難免有戲論的時候。但聲聞弟子畢竟是有修行的,一點即明,很快就證悟聖果。話說一群比丘伴隨佛陀到一個村落後,返回祇園精舍。傍晚時分,這群比丘聚在一起閒談當天的行程,尤其是沿途的地形。大夥你一言、我一語,所經之地到底是平原或丘巒、土壤是黏土或沙地、紅土或黑土等等。討論正熱烈的時候,佛陀前來探視了。知道他們談論的話題時,佛陀告誡眾人:「比丘們!你們所談的地貌等等,是身外的環境;你們最好觀察自己的色身,努力去了解這個色身的究竟。」

  佛陀接著說,透過了解自身,比丘能夠了解世間、諸天與惡道,也能夠了悟奧妙的法句,而這奧妙的法句就如同花藝大師精心揀選設計的花環。

  這群比丘聆聽佛陀的教誨後,正念思惟,終於滌盡內心所有的雜染,證得聖果。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