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德」一詞,我根據手
頭資料暫得結論如下:
「大德」此一稱呼,非僅單獨
針對佛教僧人、或在家居士。梵文
(巴利文同)為 Bhadanta,縮寫
成 Bhante(呼格),乃對佛、比
丘、仙人、或苦行者的敬稱,相當
於英文的 Lord, Sir, Venerable Sir,
Reverend Sir 等。
傳入中土後,佛教界採用為對
諸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也加諸於
比丘中的長老。漸漸地,凡比丘皆
可被稱為大德。到了隋唐時代,從
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換言之,
有本事進得了譯場的人,才能冠以
「大德」一稱。時至近代,大德一
詞使用更廣,只要德行兼備之人,
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之;
甚至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已流為
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
是故,左大德、右大德、大家
皆大德。皆大歡喜!
【參考資料】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云婆檀陀 Bhadanta,
原為稱佛之名。在律中則為比丘之
稱。唐時有臨壇大德之稱,是敕任
者。釋氏要覽上曰:「智度論云:
梵語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
雜事十九曰:「年少苾芻應喚老者
為大德,老喚少年為具壽,若不爾
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
「德號之具其來遠矣!魏秦之世翻
譯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
略)諸傳紀私呼僧中賢彥多曰大德,
非國朝所輔也。(中略)大曆六年
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臨
壇大德各置十人,以為常式。有闕
即填,此帶臨壇而有大德二字,及
官補德號之始也。憲宗朝端甫為引
駕大德,此帶引駕為目。宣宗大中
四年六月降誕日,內殿禪大德辯肇
二人,此帶禪學得名。」四分戒本
序曰:「諸世尊大德,為我說是事。」
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諸,宇
宙無上曰世尊,行滿位高曰大德也。」
《佛學大詞典》
梵語 bhadanta,巴利語同。音譯
婆壇陀。于印度時,為對佛菩薩或
高僧之敬稱。又比丘中之長老,亦
稱大德。另于諸部律中,對現前之
大眾,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比丘尼眾則稱「大姊僧」。於我國,
不以「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為
對高僧之敬稱。然于隋唐時代,凡
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大慈
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即記載:貞觀
十九年(645)六月玄奘於弘福譯
經時,另有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
大德九人、字學大德一人、證梵語
梵文大德一人等。貞元釋教目錄卷
十六亦舉出臨壇大德、百座大德、
三學大德、講論大德、義學大德、
翻經大德、譯語大德等名稱。此外,
統領僧尼之僧官,亦稱大德。據續
高僧傳卷十一吉藏傳載,唐朝武德
初年,以僧眾過繁,乃置十大德以
綱維法務;大宋僧史略卷下德號條
亦列出臨壇大德、引駕大德等名稱。
然至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
泛使用,凡對有德有行之人,不論
其出家、在家,均以「大德」尊稱
之;或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而成
為佛教界一般性之禮稱。[別譯雜
阿含經卷一、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
九、卷三十八、大智度論卷二、大
毗婆沙論卷六、釋氏要覽卷上]
Childers' A Dictionary of the Pali Language
Bhadanta
A venerable man; a Buddhist priest.
Rupasiddhi says that Bhadanta is
otherwise declined like 'puriso', but
that the voc. has the following forms,
bhaddanta, bhante, bhadanta, bhaddante.
Bhante
This is a contracted form of Bhadante.
It is used as a reverential term of address,
"Lord", "Reverend Sir", and is the proper
address of Buddha, of Buddhist priests,
of rishis, tapasas, etc.
Rhys Davids' Pali-English Dictionary
Bhadanta
Venerable, reverend, mostly in voc.
as address "Sir, holy father" etc., to
men of the order.
Bhante
A contracted form of bhadante, voc.
of polite address: Sir, venerable Sir,
used like bhadant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