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to Exercise 1, The New Pali Course (Part I)

 

解答僅供參考,非惟一標準。若有舛錯之處,請不吝指正。

 

Translate into English

 

1. Manussānaṃ.

Of the men.  [gen. pl.]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9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9 偈的故事相當有趣,目犍連登場,運用神通感化一對慳吝的富豪夫妻。話說離王舍城不遠的色格勒(Sakkara)村莊,住著一位非常吝嗇的富翁,名叫勾希亞(Kosiya)。一天, 富翁與妻子打算做一些煎餅,為了避免與別人分享,悄悄地在房子的最頂層烘烤。

  那天清晨,佛陀透過天眼觀見這對夫婦,知道他們雖然小氣,但即將證得初果。於是就派遣首席弟子目犍連尊者(Moggallāna)到勾希亞的家,交代他在中飯之前把夫妻兩人帶至精舍。目犍連施展神通,一眨眼就到達勾希亞的房子,站在窗子外面。富翁瞥見尊者,立刻要求他離開,但目犍連根本不予理會。勾希亞無可奈何,只好吩咐老婆:「弄個特別小塊的煎餅給他,打發他走!」富翁妻子就拿了一小塊麵糰,放在烤盤上。怪的是,麵糰卻膨脹起來,充滿整個烤盤。勾希亞認為肯定是老婆放了太多的麵糰,乾脆親自捏了一小撮的麵糰放在烤盤裡,但麵糰也照樣膨脹起來。他倆不甘心,一試再試,但不論用多麼少量的麵糰,就是沒法烤出很小的煎餅。最後,勾希亞沒轍了,只得叫太太從食籃裡隨意拿出一塊給那位賴著不走的比丘。他妻子要取出煎餅時,所有的煎餅卻全粘在一起,無法分開。至此,勾希亞對煎餅完全沒胃口了,就把整籃的煎餅送給目犍連。尊者這時便向他們開示布施的佛法,並告訴他們,佛陀和其他比丘正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等候。富翁夫婦便帶著滿籃煎餅隨目犍連去見佛陀,抵達祇園後,以煎餅供養佛陀和眾比丘。食訖,佛陀宣講布施的精義,勾希亞和妻子當下了悟佛法。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8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8 偈的故事結局看似圓滿,其實頗發人深省。世人供佛齋僧,積善求福,圖的是什麼?若只為了往生天界享樂,或企求與所愛纏綿不斷,天上人間來來去去,流轉生死輪迴,真的有意義嗎?話說芭蒂布赭卡(Patipūjakā Kumārī)住在舍衛城,十六歲就嫁為人妻,育有四子。她品性賢良,樂善好施,喜歡以食物和其他必需品供養修行者。她經常到寺院打掃房舍,裝滿瓶瓶罐罐的水,並且幫忙其他雜事。芭蒂布赭卡擁有宿智,記得自己前世是忉利天天神之子瑪拉巴哩(Mālabhāri)的妻子之一,她也記得自己是在大家都去花園摘花嬉戲時投生人間的。因此每次供養比丘或做其他功德時,她總是祈願往生忉利天,再度與前世丈夫瑪拉巴哩共結姻緣。

  一天,芭蒂布赭卡生了病,一病不起。由於她熱切祈求往生忉利天,果真如願以償,再度成為瑪拉巴哩的妻子。忉利天一日相當於人間一百年,芭蒂布赭卡重返忉利天時,瑪拉巴哩等眾神仍在花園嬉遊,幾乎沒想到她。當她跟大家會合時,瑪拉巴哩問她一早上都上那兒去了。她告訴丈夫,自己已經到人間走一回啦。

  比丘們向佛陀稟報芭蒂布赭卡的死訊。佛陀開示說,眾生的生命是短暫的,在滿足感官欲望之前,死亡已然降臨。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7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7 偈的故事涉及釋迦族的悲慘秘辛。話說憍薩羅國(Kosala)波斯匿王(Pasenadi)希望與釋迦族(Sākyans)締結姻親關係,派遣使節到迦毘羅衛城(Kapilavatthu)求娶釋迦族的公主。釋迦族的王子們雖然不甚情願,但不想冒犯波斯匿王,便答應他的請求。不過,他們搞個「狸貓換太子」的把戲,送了一位美麗的女孩瓦瑟芭珂荻雅(Vāsabhakkhattiyā),她不是公主,而是國王摩訶納摩(Mahānāma)與一位奴隸階級的婢女所生的女兒。不知情的波斯匿王把這女孩立為貴妃,之後,她生下一個兒子,命名為毘琉璃(Vidūdabha)。

  王子年滿十六歲時,被派去拜訪外祖父摩訶納摩和釋迦族的王公貴族。在那裡,毘琉璃受到不錯的款待,但所有比他年幼的釋迦族王子都事先被送去一個村落,以避免向他致敬。在迦毘羅衛城待了數天後,王子一行人告辭返國。毘琉璃才啟程沒多久,一個女僕就被傳喚來用牛乳清洗王子坐過的地方。這女僕一邊刷洗、一邊叨叨唸著:「哼!這是那個賤婢的兒子坐過的地方。」此時,毘琉璃的一位隨從還停留在城內,無意間聽到她的嘀咕,就趕緊去向王子打小報告,說他的母親瓦瑟芭珂荻雅其實是婢女的女兒。

  王子得知真相後,怒火衝天,放話總有一天要毀滅所有釋迦族人。後來他當上國王,果真說到做到,發兵攻打釋迦族,除了隨侍摩訶納摩的人和少數一些人以外,其他族人一一遭到格殺。回程途中,毘琉璃和軍隊駐紮在阿致羅筏底河(Aciravatī)的沙岸。當天夜裡,河的上游地帶落下滂沱豪雨,暴漲的湍流宛如萬馬奔騰,把毘琉璃和他的兵士一齊衝入大海。

  佛陀聽到這兩件悲慘的事故後,向眾比丘解釋,他的親戚──釋迦族的王子們──在某一前世曾把毒藥投入河中殺魚,因此緣故,今生集體受報喪生。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6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6 偈的主角頗具慧眼禪心,見天地萬象,即能善加體會,進而悟道。話說某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個比丘得到佛陀給予的觀想業處後,就到森林裡禪修。

  儘管他精勤不懈,卻進步甚微,因此他對自己很不滿意,思忖道:「不如回去祇園精舍,請佛陀另給一個較適合我性氣的業處也罷。」如此一想,他立即出發回舍衛城。

  返途中,他看見海市蜃樓,於是停下腳步,仔細觀照思惟後,豁然明白這種蜃景無非是一片海水造成的幻影罷了。同樣的,他的色身也只是生滅造成的幻像,是無我、不真實的。他全神貫注於海市蜃樓的現象,以此持續進行禪修。

  之後,他來到阿利羅跋提(Aciravatī)河岸洗浴,接著坐在河邊的樹下歇息。望著水花泡沫飛濺,他更深刻體悟色身的無常性質。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4-45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4-45 偈的故事透露修行者較為放鬆的一面,即使在佛陀的親身督導下,比丘們也難免有戲論的時候。但聲聞弟子畢竟是有修行的,一點即明,很快就證悟聖果。話說一群比丘伴隨佛陀到一個村落後,返回祇園精舍。傍晚時分,這群比丘聚在一起閒談當天的行程,尤其是沿途的地形。大夥你一言、我一語,所經之地到底是平原或丘巒、土壤是黏土或沙地、紅土或黑土等等。討論正熱烈的時候,佛陀前來探視了。知道他們談論的話題時,佛陀告誡眾人:「比丘們!你們所談的地貌等等,是身外的環境;你們最好觀察自己的色身,努力去了解這個色身的究竟。」

  佛陀接著說,透過了解自身,比丘能夠了解世間、諸天與惡道,也能夠了悟奧妙的法句,而這奧妙的法句就如同花藝大師精心揀選設計的花環。

  這群比丘聆聽佛陀的教誨後,正念思惟,終於滌盡內心所有的雜染,證得聖果。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43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43 偈的主角亦男亦女,只因一念之差,是夫也是妻,為父又為母,故事頗為曲折有趣。話說有個名叫蒐瑞亞(Soreyya)的富豪,某天由一位朋友和一批隨從陪同,搭乘華麗的馬車前去沐浴 。當時,摩訶迦旃延尊者(Mahā Kaccāyana)正巧在城外整理袈裟衣袍,準備進城乞食。不料蒐瑞亞一看見尊者光采奪目的金黃膚色時,驀然生起邪念,暗忖:「這比丘如果是我的妻子,該有多好!或者我老婆的膚色能像他那樣就好了!」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身體莫名其妙開始產生變化,竟然變性了!堂堂大丈夫變成美嬌娘,令他感到萬分羞恥,於是決定遠走他鄉。當時有一群人正要前往塔克西拉(Taxilā),化為女人身的蒐瑞亞用圖章戒指跟他們交易,讓他搭便車同行。這時,他的親朋好友到處尋找男兒身的蒐瑞亞,自然遍尋不著。

  到達塔克西拉後,這群旅伴向當地一位年輕的富人提及同來的女士。那青年見蒐瑞亞貌美如花,且兩人年齡相當,就娶了她。婚後,蒐瑞亞生了兩個兒子。之前身為男子時,他也已經有兩個兒子。

  一天,故鄉一位富翁的兒子來到塔克西拉。蒐瑞亞認出老朋友,派人邀他來家裡。那人無故受邀,感到十分詫異,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變為女人的蒐瑞亞,就問她是否認識他。蒐瑞亞答說是的,並向他打聽家鄉親朋好友的近況。那人接著告訴她關於一位青年富翁神秘失蹤的事件。這時蒐瑞亞才透露她就是那位失蹤的富翁,並把自己因為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性別改變,以及與此地年輕富翁結婚的來龍去脈告訴他。那人聽完後,建議她向摩訶迦旃延尊者請求寬恕。

  於是,摩訶迦旃延尊者應邀前來接受供養。飯食訖,蒐瑞亞被帶到尊者的跟前,解釋自己如何因一時邪念而變性的原委,並懇請尊者原諒。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2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42 偈的故事明白點出,各人造業各自受,神仙佛陀也救不得;惟有保持正確的心念,庶幾可從無明中解脫。話說憍薩羅國(Kosala)有個名叫南達(Nanda)的牧人,替大富翁給孤獨長者(Anāthapiṇḍika)照顧牛隻。雖然只是個牧牛人,但他盡可能攢下每分錢,家道頗為殷實。他偶爾會到僱主家,有時在那兒遇見佛陀,聆聽說法。南達不時邀請佛陀到他家,不過佛陀說時機尚未成熟,未立即答允。

  過了一陣子,有天,佛陀領著弟子們進城乞食,途中臨時改道,繞到南達的家,因為佛陀曉得南達的智慧已臻成熟,足以正確了解佛法。接連好幾日,南達恭敬地接待並供養佛陀和比丘們。最後一天,南達聽完佛陀的說法後,便證得初果。當天佛陀一群人要離去時,他捧著佛陀的缽,恭送佛陀一程後,才頂禮返家。

  就在那當兒,某個獵人,是南達的宿敵,竟一箭射死他。走在後面的比丘發現他的屍體後,趕上來稟報佛陀,並說:「世尊!因為您的駕臨,南達作了豐盛的供養,並陪您走了一段路送客,才會在回家的路上被人射死。」言下之意,假若佛陀沒來,南達就不會遭此死劫。

  佛陀答說:「比丘啊!無論我來或不來,因為昔日所造之業,南達都難逃一死。所以,你們應當思惟,錯誤的心念比仇敵或小偷所造的傷害更深,對抗危險的唯一保障是正確的心念。」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1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1 偈的故事頗具啟發性,佛陀並非高高在上、啥活也不幹的導師,見到生病的弟子,他一樣親力親為妥善照顧。話說帝瑟尊者(Venerable Tissa從佛陀那兒領得禪修業處後,便開始精進不懈。很不幸,他卻生起重病,先是全身長滿小膿瘡,接著變成大瘡。當這些瘡口化膿破裂開來時,他的袈裟沾染膿血,變得黏乎乎的,身體也開始發出臭味。因此,他被稱作「不滌疙瘩帝瑟」(Pūtigatta Tissa),意思就是「身體發臭的帝瑟」。

  佛陀碰巧見著這位比丘的悲慘狀況,因為惡臭的病體,其他同修棄他不顧。同時,佛陀也預知帝瑟很快就要證得阿羅漢了,於是就到離他不遠的柴火棚,親自燒了一些熱水,然後到他躺著的地方,抓住臥榻的一角。直到那時,其他比丘才聚集過來。佛陀就叫他們幫忙把帝瑟抬到外面去洗滌身體,同時也一併清洗、晾曬他的袈裟。洗完澡後,帝瑟的身心煥然一新,很快就進入心一境性的禪定中。佛陀站在床頭叮嚀他,生命消逝時,身體就像焦木一樣再無用處,被放置在地上。佛陀才說完法,帝瑟當下證得阿羅漢,旋即入滅進入般涅槃。佛陀吩咐幾位比丘將他的身體火化,把骨灰納入佛塔中。

  之後,有人請問佛陀,帝瑟比丘的身體為何發臭?佛陀說,帝瑟在某一前世是個殘酷的獵禽人,經常設陷阱捕捉鳥類。抓到之後,他就折斷鳥的腳骨和翅膀,以防止牠們飛逃。由於這些惡業,所以今生身體發臭。

  最後佛陀告誡眾人:「比丘們!你們在此出家,父母無法照顧你們。若不彼此照顧,誰會照顧你們?請記住,誰看護生病的人,可以說就等於看護佛陀。」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傳法句經》第 40 

 

故事為鄙人摘譯自 K. Sri Dhammananda 長老主編的英文版 The Dhammapada,添枝減葉若干。

 

  《法句經》第 40 偈的故事挺好玩的,修行人行走八方,若不幸碰鬼遇妖,該如何對治?話說舍衛城有一群比丘從佛陀那兒獲得各自的禪修業處後,就離城雲遊遠方,來到一座適合修行的廣大森林。住在林中守護樹木的精靈看見這群訪客,覺得出家人若停留在林子裡,那麼他們就不宜棲息在樹上。他們以為比丘們只停留一夜,於是就暫時下樹來到地面。沒想到過了十四天,比丘們仍然留在森林裡。他們靈光一閃,莫非這些僧侶打算在此結夏安居,待到雨季結束?果真如此,他們和家族就將被迫在地面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是可忍,孰不可忍!為了嚇走這群不速之客,樹精們決定發出鬼哭神號,並幻化出種種恐怖景像,比如有身無頭、或有頭無身的鬼魅等等。比丘們被鬧得坐立難安,只好離開森林,回舍衛城向佛陀稟報原委。佛陀說,之所以會發生這種事,是因為他們沒有帶著任何武器就貿然前去。佛陀要弟子們再回去,但這回得先準備好適當的武器。啥武器呢?出家人慈悲為懷,不宜舞刀動劍,最好的武器,自然非《慈經》莫屬了。佛陀教導他們整部《慈經》,當作重返森林的武裝。

  佛陀告訴弟子,在誦念《慈經》時,要把慈愛之心散播給大地所有眾生,對任何眾生皆不可心懷瞋恨或恐懼。於是,比丘們回到原來的森林,遵照佛陀的囑咐而行。樹精接收到比丘的慈心後,立即回報以歡迎之情,不再傷害他們。樹精們欣然待在地面上,森林間彌漫著和諧安詳之氣,不再有鬼哭神號或妖魔邪影。比丘們不再受到干擾,勤修身至念,終而了悟色身的脆弱與無常。

 

 

文章標籤

Gi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